新中国成立之初,我国军队开始设立军衔制度,1955年进行了首次的授衔,并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对多位军人进行了晋升。这一时期授衔的将领,通常被称为“开国将帅”。几十年过去,许多开国将帅已经离世。2024年4月2日,张力雄将军因病在江苏南京去世,至此,开国将帅中只剩下王扶之将军一位健在。如今,王扶之已经101岁,依然健康。
王扶之将军于1923年出生在陕西省。他的母亲在他五岁时去世,年幼的他便随父亲和爷爷一起生活。由于家境贫困,父亲不得不外出打工,王扶之也成了一个放牛娃。稍微长大后,父亲将他送到私塾读书,但家里的困窘让他只上了三个月,便没再继续。
时光流转,王扶之的成长轨迹也开始发生变化。当地的红军,特别是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,进入了他的视野。这支队伍秉持着“不拿百姓一针一线、不抢夺掠物”的原则,得到了王扶之的好感。于是,他主动去询问能否加入红军。当时,他在报名时被问到自己的年龄,担心太小会被拒绝加入,他一时犹豫,最终还是随口说自己已经十七岁。其实,他虽然年纪较轻,但身材高挑,相较于同龄人看起来成熟许多。在那个时期,很多孩子因为营养不良,身材都相对较矮小。于是,王扶之凭借稍显年长的外貌成功通过了招募,并顺利加入了红军。
展开剩余62%抗战初期,由于军队武器紧缺,王扶之刚入伍时并未分配到枪支。然而,他十分机警,偷偷藏了一把梭镖。在一次部队转移途中,王扶之遇到了一名落单的敌军士兵。当时年仅13岁的王扶之毫不畏惧,悄悄跟随在敌军后方,趁敌人不备将其吓得魂飞魄散,最终成功缴获了敌人的枪械。这也是王扶之的第一次战利品。之后的日子里,他跟随部队参与了无数次战斗,从未有过抱怨。
入伍两年后,王扶之因为表现突出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抗战期间,他被调至新四军第三师,与师长黄克诚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有一次,部队缴获了一辆自行车,那个年代自行车极为珍贵。王扶之对新事物充满好奇,不久后,他便骑上自行车在山间穿梭。巧合的是,黄克诚师长因为视力问题无法骑马,因此王扶之成了他的“专属司机”,为师长骑了整整两年。
进入解放战争阶段,王扶之随部队奔波四方,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历练成了有勇有谋的指导员。新中国成立后,王扶之被派往朝鲜战场。1952年,在一次战斗中,敌军出动直升机对我方阵地进行轰炸。当时,王扶之和苏盛轼、陈志茂等人正在防空洞内讨论部署工作,却不料洞口突然坍塌,将他们埋在了废墟之下。情况危急,如果不能及时获救,他们就会因为缺氧而丧命。尽管如此,王扶之迅速冷静下来,指挥大家有序展开自救。
为了向外界传递求救信号,王扶之和其他人用力敲击周围的物体,然而始终没有回应。外部的救援队也在尽全力寻找,但他们要避开敌军火力,并且小心再度引发坍塌,行动颇为迟缓。随着时间的流逝,大家逐渐失去了希望。就在外界认为他们已经没有生还希望时,突然从洞口的缝隙里飞出了两只苍蝇。这一细微的变化被救援队发现,他们意识到洞内依旧有氧气,或许有人仍然活着。随即,救援队加速了搜救的力度,最终成功将他们救出,而他们已经被困了超过30个小时。
俗话说,“大难不死,必有后福”。王扶之将军在恢复伤势后,屡次亲自上阵,屡立战功,成为新时代的英雄。如今,已经101岁的王扶之依然身体健朗,精神矍铄。希望他能在晚年安享天年,健康长寿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平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