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讲人: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郭利方,国家心理咨询师、家庭教育指导师;具有心理学、社会学、教育学多重背景,以真诚地、无条件、积极关注的态度解读来访者的内心与行为。从来访者的角度出发,同感来访者的感受、尊重来访者的情感,让来访者感受到安全、接纳、平等、尊重的咨询氛围,陪伴来访者一起走过迷茫低谷。
在深夜的台灯下,我常看到家长对着沉默的孩子反复追问"你最近还好吗",可孩子只是低头玩着手机,或是敷衍地"还行"。这种对话像一层透明的薄膜,既隔绝了真实的情感流动,也埋下了心理危机的隐患。数据显示,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已超20%,而超过60%的家长从未真正了解过孩子的心理状态。当我们把"你好吗"变成例行公事的问候,或许正在亲手筑起一道无法跨越的隔阂。
记得有位初中生小明,成绩从班级前三名跌到末尾,父母每次询问都得到同样的回答:"挺好的"。直到某天,我看到他独自坐在操场角落,手里攥着被揉皱的试卷,眼神空洞地望着天空。这时我才意识到,那些简单的问候背后,藏着孩子无法言说的痛苦。当父母用"你最近还好吗"作为开场白时,往往是在用一个标准答案替代真实的对话,就像给受伤的心灵贴上创可贴,却不知伤口正在悄然扩大。
展开剩余55%作为从业十二年的心理咨询师,我见证过无数这样的场景。有位高中生小雨,父母总在晚饭后问"今天过得怎么样",可她每次的回答都像被剪断的线头:"还行"。直到某次家庭治疗中,父亲发现她书包里藏着的药瓶,才明白那些简短回答背后,是持续半年的失眠与情绪崩溃。当我们用"你好吗"作为万能句式时,其实是在剥夺孩子表达真实感受的权利,就像给困在迷宫里的孩子递上一张空白的地图。
要打破这种沉默的困局,需要家长重新理解"你好吗"的含义。这不是简单的寒暄,而是一扇通往心灵的门。我曾指导一位母亲,当她发现儿子频繁揉眼睛时,没有直接问"你最近还好吗",而是说:"我发现你最近总揉眼睛,是不是觉得累?"这种观察式提问,往往能打开孩子的心扉。就像在暴雨中撑伞,不是为了遮挡雨水,而是为了看清雨中奔跑的背影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体,他们需要的不是标准化的问候,而是被看见的温度。当父母学会用"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?"代替"你最近还好吗",用"最近遇到什么困难了吗?"替代"过得怎么样",那些看似简单的对话就变成了情感的桥梁。我常提醒家长,与其等待孩子主动倾诉,不如主动去发现他们的情绪密码。就像园丁知道每株植物的生长节奏,父母也该懂得每个孩子的心理节拍。
在咨询室里,我见过太多被"你好吗"困住的亲子关系。那些看似平常的问候,其实是一次次错失的沟通机会。当我们学会用更细腻的方式倾听,用更真诚的态度对话,那些沉默的时刻就会变成理解的契机。正如一位父亲在家庭治疗后说的:"原来我的儿子不是不想说话,而是不知道怎么开口。"
现在,我邀请每位家长思考:您最近一次认真倾听孩子说话,是什么时候?当您下次想问"你好吗"时,不妨先观察孩子的表情、动作和语气。因为真正的心理疏导,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,而是蹲下来,用平等的姿态与孩子对话。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,或许正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。
发布于:安徽省配资平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